參考閱讀: 從孩子生病談起(一)
所以孩子生病要不要吃藥?沒有辦法用二分法,而是要看孩子的狀況,還有什麼樣的病菌感染。另外還要看家長的個性,願意配合的家長,即使不拿藥或拿簡單的藥,但大人小孩都很愉快;比較緊張非得拿藥給孩子的家長,我就盡量開簡單的藥就好。 基本上我會強調的順序是
1.給孩子健康的環境:充分的戶外活動和陽光、適當的食物和水份、正常規律的居家生活、充足的睡眠;
2.找一個好的小兒科醫師(能耐心的衛教會向家長解釋這次開什麼藥,例如為什麼要開抗生素,整個藥物療程要多久,以及居家照顧如何配合);
3.若找到一位值得信賴的醫師,那麼請遵照醫囑。該吃藥時就吃,該吃多久要就吃多久藥,不需要吃藥時就不要叫醫生一直開藥(雖然這樣說很奇怪,不過醫師有時是因為家長的壓力才開藥)。
我的工作性質讓我有機會看到不同家長的行為和想法以及作法。說真的,我這當醫生的人,這幾年最感慨的是,台灣許多病人都怕吃藥,卻不怕吃坊間所謂的保養品或營養補充劑等。有問題許多人會上網問或向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徵詢,可是對醫生(特別是西醫)說了半天的衛教,卻往往當耳邊風,還經常將醫師開的藥視為毒藥,這,不是很奇怪嗎?
例如有一次我和安安學校的家長通電話,原本要談學校的事,結果一開始他就興奮的告訴我,他兒子最近吃了某某生化科技的產品,咳嗽情況改善很多。我詢問這位家長有關孩子的症狀如何和以往的診斷如何,原來孩子被診斷為過敏(聽他描述的症狀也像過敏),可是症狀斷斷續續都無法改善。我問他孩子有沒有在做過敏治療,不出所料,他說:「我們不想讓孩子吃這麼多藥!」我向他解釋過敏治療其實可以讓孩子少吃很多藥又能得到改善!他開始說起最近給孩子吃的生化科技產品如何如何。原來他也是聽朋友介紹,他還上網去查這家公司的產品,據說產品的安全性很高,有幾萬人都使用過(網路上的資料),又有朋友的孩子使用後效果不錯,所以他就花了錢讓孩子用。孩子當時正好感冒,原本經常會咳到喘,他打電話給經銷商,廠商告訴他讓孩子多服一劑生化產品,當夜孩子真的不咳了,睡的舒服。他說得很高興,可是我聽的膽跳心驚。天啊,若是咳到喘的治療,最有效快速的藥物就是支氣管擴張劑加上類固醇,特別是類固醇,是家長最害怕聽到的藥。保養的產品效果這麼快這麼好,家長說得高興卻竟然一點都不擔心?醫生開的藥是經過長期人體試驗後安全的產品,再加上醫師專業知識和經驗的累積,才會開藥物給病患服用,病患吃了有問題可以回頭找醫師負責,坊間的保養品或補充劑呢?即使網路資訊寫的多好,可是在這種網路訊息混亂無法可管的時代,吃了有問題誰來負責?況且是給孩子吃的,怎麼家長聽信旁人所言就買了讓孩子吃,這樣的情形在門診也常遇到,總是讓我想不透家長的心態為何。為什麼醫師的話不聽,廣告的說辭卻一點都不懷疑?有的病患本身或家長還是高教育的知識份子(例如這位家長),可是仍然一樣,對醫師開的藥不敢吃,某某公司製造的產品卻吃的很高興,這是什麼道理?
說真的,醫師不是萬能而人體又這麼複雜,同一種病菌感染到不同人體,反應可能不同。從這幾年的流行傳染疾病來看,大家應該就可以知道。例如腸病毒流行性感冒或是最近的新流感,雖然大部分病患症狀都不厲害會自行痊癒,但還是有一定比例的病患會因此而變成嚴重的合併症甚至死亡。所以醫師的專業性其實是經由向許多病患的症狀學習累積來的,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但仍然不能一概而論。特別是在台灣這種廉價醫療環境,看病可以doctor shopping,像"貨比三家"一樣,這家看不滿意換另一家,醫師的壓力其實很大,(況且目前許多醫院是以業績導向,診所本來就是,看一個病患賺一個點數),所以產生了很奇怪的醫病關係和醫療行為。所以吃不吃藥其實背後的問題不單純只是"吃藥能不能將疾病治療好"而已。這是我身在這個行業環境裡無可奈何的感想。
以下有兩份兒童用藥資料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