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孩子的成功靠媽媽99%的努力


作者:張炳惠


出版日期:2006 07 26


 


一位朋友原本在大學任職助理教授,孩子出生後為了照顧孩子,於是轉成兼任,兼課的時數隨著孩子長大也越來越少,因為孩子對媽媽的需求越來越多。她憂心的問我說: 其他朋友都說我為孩子付出太多,孩子也越來越黏我,這樣到底好不好?


這樣到底好不好呢? 安安一歲8個月時,我請了育嬰假。不知道在台灣有沒有主治醫師請過育嬰假?當初聽到我要請育嬰假,朋友們普遍的反應分兩種,一種是:哇!真好命可以每天跟孩子玩(唉,這是沒有當過全職媽媽天真的想法)。另一種是:不會太可惜嗎?(言下之意是放棄高薪和專業能力就為了照顧一個孩子?) 等我正式當全職媽媽後,發現這工作竟然比小兒科醫師的工作還辛苦還困難,這個身高不到100公分的小人兒,每天帶給我教科書裡無法找到解答的挑戰,雖然是無給薪,但一點都不可惜,這箇中的甜蜜滋味,不是職業婦女可想像的。待我回醫院工作時,還常想著等安安大一點時也許試試看"在家教育",讓我在重溫全職媽媽的樂趣。說的輕鬆,其實在那段日子裡,我也經常自問還問安爸:我這樣到底對不對?


這樣到底好不好呢?去年我又申請轉為兼任醫師和安安一起上學,安安上小學,我回學校進修。一星期四天通車過雪隧的日子,朋友們聽聞這樣的事情,也只能咋舌瞠目說:佩服! 這年紀回到學校當學生已經失去先前的青春活力,有的只是對自我期許---就當作是中年充電吧(也是一種無薪假進修)。說的輕鬆,當了大半年的老學生,我也是經常自問或問安爸:我這樣到底對不對?


我相信在不同的角落裡,像我們這樣自願放下工作的媽媽其實不會少,只是在台灣的環境中,讀書讀這麼多年似乎就是為了長大成人時要有份安穩的好工作。可是在外國全職媽媽的地位可是還蠻受尊敬的,有的先進國家不是還由政府編預算發教育費給全職媽媽?「媽媽」這個角色從來不就是最偉大的工作嗎?


孩子的成功靠媽媽99%努力"書中的一段話可以說明:


扮演媽媽這個角色的意義


以小小年紀考上耶魯大學專供法律,擔任國際律師的南茜(作者的女兒),在她的事業如日中天時,請了長假爲的是好好教育孩子。她所付出的一切及目前的成就到此停駐。我覺得很可惜,因此勸她三思。她笑著回答說::媽媽,你也是這麼做的。託妳的福,才有了現在的我。因此,我怎摩能坐視不管我的孩子呢?我有把握,我絕不後悔,不單是我單方面的犧牲,面臨困難時,孩子們成為讓我重新站起來的原動力。因而我能越過大大小小的障礙,如果不當媽媽,絕不能得到許多寶貴的經驗。


這就是當媽媽這個角色的意義。


 


作者張炳蕙博士現年七十多歲,從事教育四十多年。她雖然是韓國已故前總理張澤商的女兒,但十九歲時前往美國留學,寧願在餐廳洗碗、在工廠做工等,靠自己解決生活費,而學費則由獎學金支付。她的丈夫是大學任教的同事,一個失去前妻獨自撫養三個小孩的華人,當時這三個年幼小孩分散寄居三地,作者為了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庭,決定把三個小孩接回同住,負起「母親」的責任,而自己從未經歷生育。


作者在美國修讀歷史博士,但是為了三位非親生的孩子選擇一段時期的全職媽媽生活,她成功地教養出三個出色的孩子,大女兒和小女分別畢業於哈佛和耶魯的法律系,目前擔任國際律師;曾被認定有學習障礙的老二,也畢業於哈佛大學商業學院,更在紐約曼哈頓嶄露頭角,成為數一數二的企業家。後來她注意到居美韓國新移民的需要,特別為這些家庭的青少年設計了一套教育系統,為新移民子女在學校中同時接受英文和母語教育。這部分的事業和成就,我相信有一部分是從她當全職媽媽時,親身感受到孩子的需求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而引發的想法。


讓我覺得特別的是,她強調要先有「基本」才能培養創意,舊的教育方式不是完全沒有價值,「沒有基礎的創意及開放式教育,就像以前美國經歷過的一樣,會失去方向而變質。」作者指出自己因為受過傳統的死記死背訓練,才有「基本」的基礎,以致在人生旅途中,無論處於甚麼環境,都能忍耐、自制。這在目前台灣一直強調教改的教育觀念而言,可謂當頭棒喝的說法。
這位老阿媽的撇歨,其實是回歸到教養教育的本質,在這個價值觀混亂的社會裡,很值得年輕媽媽讀一讀,就如導讀前序所言: 我欣賞她,不是基於培養出社會認受性高的律師、企業家來,而是以她的背景和經歷,能夠做好媽媽的角色,確實不簡單。我看此書不單適合媽媽,也適合未婚者、未為人母者閱讀。
以下是我很喜歡的一些阿媽的金玉良言,讀完還是發現,原來愛與榜樣就夠了,只是媽媽們(當然還有爸爸們)要不要加油呢?


 


養育好孩子的力量在於你
我相信好的父母養育出好的孩子。每當有人問我,養育出如此優秀的孩子的祕訣時,我便這樣回答:「不要從孩子身上找出問題點,而是從你自己身上找出來。」問題孩子一定會是由問題父母養育出來的,如果父母本身不懂得改變,只逼孩子改變,那麼,問題永遠解決不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如果父母在客廳不停地變換電視頻道,卻叫孩子去讀書,哪一個孩子願意乖乖坐在書桌前?
身為孩子父母的你,比誰都清楚自己的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最瞭解自己孩子的還是父母本身。因此,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個孩子,就有多少個教育守則存在。



跟孩子一起去尋找孩子想要做的
目前,日本正面臨教育的盲點,努力進行教育改革,不再是一成不變、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而是重視每個孩子才華的教育。學校的形態也改變了很多,限制學生人數,著重「人性教育」,幫助學生讓學生親自找尋自己想要走的路。藉由幾次教育法案的修訂,怎麼能徹底改掉幾十年延續下來的教育惡習呢?必須要花時間來慢慢研究,並且納入多方面的問題考慮後,找出改善方案。如此看來,要握住「接力棒」的就是媽媽們。不能癡癡地等待教育改革完成,不要隨著社會的潮流飄浮,要知道怎麼做才是真正為了孩子好。
其實孩子們比父母所想的還更聰明。因為父母不相信這一點,而促使孩子們成為離不開媽媽裙襬的「媽媽Boy」或「媽媽Girl」。以前一放假,我就把孩子們趕出去,讓他們在工廠與勞工一起工作,或一起出遠門去旅行等等。我只有一個要求——親自去經驗,然後多思考,多學習。我這唯一的要求,幫助了他們找到自己人生的色彩,及未來的方向。在讓孩子們嘗試各式各樣經驗的過程中,孩子們自己發現自己有哪方面的才華,也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父母們對未來沒有把握的孩子,唯一能做得到的是——幫助孩子一起找尋孩子想要做的事情。當然,孩子在學習經驗的過程中,難免有挫敗,此外,正如很多媽媽們所擔心的一樣,孩子們可能走錯方向。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又如何?一次跌倒,也不至於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
相反的,乖乖聽話,只會拚命地讀書長大成人的孩子,有一天「跌倒」,那事態才很嚴重。我認為,訓練孩子們親自找出未來方向,越早越好,因為越早機會越多。不要那麼在乎為了考試而讀書的現今教育制度,不要提心吊膽就只怕朝令夕改的教育法案。媽媽們一動搖,孩子們隨即動搖。孩子的教育不是像跟著流行換衣服,一穿就要穿一輩子的。現在還來得及,去找最適合孩子的衣服,而不是跟隨流行穿衣服。現在,最賢明的媽媽是,具有勇氣給孩子穿最合身的衣服的媽媽


 



l           經常跟孩子們在一起,自然而然的會知道他們喜歡什麼、對什麼事有興趣。以這一點為基礎,我想把我們在一起的時間,升格為教育時間。.有趣的是,以媽媽的立場來看,這明明是功課,但在孩子們看來,卻是遊戲。


l           有一位教育哲學家講了這句話--廚房是最好的學習場地。.如果媽媽怎麼教,孩子就怎麼學會,那教育有什麼難的呢?


l           千萬不要忘記,媽媽叫孩子去學,孩子不見得會乖乖去學習。現在還為了這件事,跟孩子鬧得不可開交的,請馬上停止。


l           在孩子跟媽媽相處的生活中,就隱藏著讓孩子們學習的無限可能。 媽咪跟孩子所共創的「生活」,就是最佳的學習舞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安媽咪 的頭像
    安媽咪

    兒科醫師媽咪的撇步

    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