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常覺得我是個幸運的人,生活中雖然仍有不順遂的事情,但回首想來,就是因為有不順遂,才會讓人珍惜所擁有的,但是也要經常省思自己所擁有的,而且要提醒自己記得珍惜。


年前正好有空檔,邀請幾位朋友一起聚餐。朋友A提及一歲多的孩子目前白天由婆婆照顧的情況。雖然有婆婆照顧孩子,可以讓媽媽得以安心上班,但孩子長大的過程中,自然逐漸會出現教養觀念不同而產生的些許婆媳互動摩擦。這樣的情況在門診也經常遇到,我是個雞婆的醫師,除了孩子疾病的問題之外,我常會詢問家長孩子平常生活起居(包括基本飲食,睡眠,活動,零食/電視的控制等) 的情況,因為孩子健康的問題其實常常和照顧者生活習慣或是教養觀念有關。例如孩子肚子痛或食慾差,2/3幾乎是因為排便不順以及不愛吃青菜水果所致,這時醫生當然就建議家長要讓孩子吃青菜水果少零食;有的孩子經常生病,詳細問診後發現是飲食不均活動不足,造成發育狀況不好才容易被傳染,當然建議家長要注意孩子平常的生活起居,但得到的回答有一些是:白天是婆婆帶孩子,孩子不想吃婆婆就都不勉強孩子。其他的生活情況包括:媽媽不喜歡讓孩子吃零食/看電視/吃飯邊吃邊玩沒規矩/隨便買零食玩具等等,可是孩子平時是婆婆帶,婆婆都順著孩子,媽媽也沒辦法…….或是說媽媽要訂規矩,可是孩子只要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或不想守規矩就吵鬧,這時公婆就捨不得孩子哭……..或者說媽媽想跟婆婆溝通孩子的生活常規或飲食習慣,可是婆婆就說:你嫌我照顧不好?...........這些情況相信在許多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經常上演著。


聚餐那天另外一位朋友B提出她的好經驗來分享。她說她有個好友C,孩子帶得很好很懂規矩,所以她經常邀請朋友C帶孩子來家裡作客,主要是讓幫忙照顧孩子的婆婆看到,原來幼小的孩子也可以乖乖坐著吃飯,不需要為了讓孩子安定坐著就「吃飯配電視」;原來幼小的孩子不一定要用利誘(例如糖果) 或威脅(恐嚇要帶去打針) ,耐心的和孩子溝通且堅持該有的原則,孩子也可以養成良好的生活常規。咦,原來好友的孩子也可以當作一種「教具」,這種「身教」比和婆婆溝通的言教還有用!


聽到朋友AB的話,我又在心底覺得我真幸運,我的媽媽爸爸都分別來照顧過安安,可是他們都盡量配合我希望的育兒原則(爸,媽,在此感謝您們) ,而婆婆年紀大自然無法幫忙照顧孫子,可是她也不會干涉我對安安開放性的教育想法(其實不是完全不干涉,畢竟安安是長孫,婆婆還是很想寵長孫,但婆婆是個很明理的長輩,了解我對安安的照顧才是對的,所以都還是會接受我的作法)


說歸說,我覺得不論孩子是託給長輩還是保母帶,媽媽和爸爸還是應該要負起主要的教養權,特別是託給長輩帶的時候,先要體會到帶小寶寶是件相當耗體力的事情,不管當初為了什麼原因請婆婆幫忙照顧孩子,當在教養觀念有所衝突時,一定要先想到婆婆的辛苦,也許婆婆因為忙因為累,體力不足自然就無法有耐心有精神的應付寶寶的生活起居,特別是好動的學步兒,要孩子乖乖坐著吃飯可能都要讓父母親耗費許多精力,更何況是長輩呢,相信婆婆也不願意自己的孫子變成沒規矩或沒禮貌的孩子。但是孩子生活習慣不好是事實,放任不管以後更難調教,要婆婆聽從兒子或媳婦的話,或要婆婆「照書養孫子」似乎也不見得行的通,因為孩子耍脾氣哭鬧時婆婆當然捨不得,要怎麼辦呢? 我的經驗不多,也無法給朋友提供建議,不過我一直認為長輩為孫子所做的都是出自於,只是有時愛錯方式,可是若因此造成孩子人格或行為發展的偏差,誰要為孩子的行為負責?當然是爸媽要負責任,所以還是得想辦法讓長輩知道他們的方式對孫子其實沒有好處,那就要運用智慧了。就如同朋友B一樣,不和長輩正面衝突,但利用實際的案例來說明,媽媽自己照顧孩子時也要堅持好的教養原則,孩子就會逐漸進步,而婆婆看到孩子原來也可以有好表現,自然會明白先前自己的方式用錯了。


其實若只是生活習慣的衝突也還好,但若是精神上的衝突,例如婆婆媽媽經常當面起衝突,有輕蔑的言語出現,或反覆無常的教養態度等,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影響自然更嚴重。但是有這種狀況時,誰要負起改變的責任?不會是婆婆啊,一定是孩子的爸媽,因為教養孩子原本就是爸媽的責任,如何改?多上課多看書多請教,例如來參加寶貝讀書會就是個很好的方式,可以在讀書會裡遇到有智慧的媽媽爸爸們,抓住機會向她們討教,就是最簡單省時省力的學習途徑!例如,朋友ABC都是參加寶貝讀書會後才認識的喔。


二三年前看到讀者文摘裡的一篇文章,看完後只要有機會就會介紹有婆媳問題的朋友們看,我想,大人為了孩子起爭執,其實也都是因為愛孩子,只是方式對錯而已,不論如何,為了孩子,媽媽們都要堅強起來!加油!


 



參考閱讀: 為母則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