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辦"民營實驗學校的目的?

原本要替NG花絮,寫一個有正向性的結尾,但上個月收到家長的留言:

 

親愛的安媽咪,看了網上一些家長的回應,我也想說一下放在心裡很久的不悅。

我的孩子很長一段時間的英文課幾乎不知道在上甚麼,每個禮拜回家不是向我展示勞作就是帶點心餅乾回家,起初我總認為英文老師應該是讓小孩邊做邊學,有一些樂趣。但是漸漸的小孩就開始喊不想去上英文課,很無聊。我試著問他今天老師教甚麼?今天英文課為何做這樣東西,可不可以也教媽媽,但小孩都回我不知道老師教甚麼,要不就是說老師說要做的,就這樣一周過一周。但後來卻讓我知道了一件讓人難以置信的事,某天小孩放學回家跟我說,他現在放學後的每周某天下午不能和好朋友一起玩了,我問為什麼? 他說他的那位好朋友去補英文,我有些驚訝,但也沒多問,只想說大概是人家的父母覺得有這需要吧! 只是,我後來從側面得知,小孩放學後去補的英文班竟是學校上課的英文老師,而且人數也有多位,怎麼這樣呢?

學校知道這件事嗎? 在學校的英文課都做美勞和餅乾點心,那放學後的英文補習班教甚麼,我很想知道!

這周末回台北婆家,晚上看電視,剛好電視節目在探討教改,探討了有關十二年國教的缺點,高教因教改造成的退步,陸生開放後給高教的衝擊,陸生台生素質的比較,又將李家同教授的話翻出來播 (李教授認為乾脆回到聯考時代)。還訪問學生、家長、以及一位補教大師。這位補教大師說了一個不知道該褒還是該貶的說法,他說: 說甚麼聯考制度不符合適性教育,可是學生其實有一大堆科系可以選,沒有人逼學生一定要當醫生律師工程師,也沒有人逼學生一定要讀建中北一女附中啊!

這句話,挑動了晚上愛睡的精神。而節目接下來的段落,更讓我精神為之一振,因為播出的是種籽學校的採訪片段,這是北市第一所公辦民營的小學。怎麼這麼巧,剛好有家長朋友前一天在部落格裡提到種籽學校。受訪的老師說,學校裡有必修的語文課和數學課,因為這是孩子們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其他的課程就是大量的社團活動,很多是具有體能和耐力挑戰的山林課程,這部分則是開放選課。

看著電視採訪,想起來了,很多年以前也看過有關這學校的電視採訪,當時還是私校,學費不少。印象深刻的是,記者採訪到一位媽媽,帶著兩個孩子在這學校旁邊租了一棟很簡陋的舊屋,而這家的爸爸在台北上班自己過活,因學校太偏遠(在烏來的娃娃谷),所以一家人只好當假日家庭。但那位媽媽還是說了,雖然經濟壓力很大,但沒辦法,為了孩子的教育只好忍耐! 那時安安還很小,安媽咪根本沒有想到為了孩子的教育會需要搞到這種程度。不過也許當時無意間看到的電視節目,那位看似平凡的媽媽,為了孩子的教育挺直了腰苦撐的模樣,日後讓安媽咪在替安安選擇學校時,潛意識裡也想效法那為為了愛孩子,可以變得很不一樣的媽咪型像吧。

盡管教改一直被討論,實驗教育三法也通過,但外界對體制外學校仍有很多誤解,其中最大的誤解是以為,讀體制外學校的孩子將來都準備出國,或是不想讓孩子讀體制外學校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怕將來孩子無法適應社會? 對於前者的認知,那當然是天大的誤解,如果是的話,有更適當的學校可以選擇,不是嗎?可能在早期實驗學校幾乎是私校,學費不便宜,所以造成社會大眾以為送孩子到體制外學校的家庭都是有錢人,所以有能力送孩子出國留學?

可是後者的誤解呢?安媽咪個人認為這個誤解反映出一個可憐的現象,就是許多人對學校教育的目的,仍停留在考試和升學,以為體制外學生因比較著重於自主思考,解決問題,所以敢發言,敢挑戰大人的說法和想法,不喜歡重複性課程和作業等等,所以,畢業後無法融入傳統教育,所以只好送出國去繼續讀書。

這樣的誤解,除了是大眾對教育目的的可憐想法之外,體制外學校本身要不要負點責任呢?

這次電視採訪種籽學校,校內老師說的一番話讓我很感動,老師說: 因為種籽實小目前只有到小學部,所以學校會在小學畢業前,替孩子準備好之後進入一般國中所需具備的能力,例如學科,團體互動等。

是的,雖然實驗學校都有自己的理念,和如何實踐理念的課綱和執行方式,但最終的目標之一似乎都寫著---培養孩子帶著走的能力(這句話人文舊家長應該不陌生,種籽學校網站裡也這麼寫)

甚麼是帶著走的能力? 安媽咪的解讀是,讓孩子畢業之後,具備好走向下一個人生階段的能力,這樣不論孩子是回到一般學校,或是繼續選擇實驗教育學校,甚至真的出國,這個孩子都能在不同的環境要求下和同儕的互動中,自己調整好腳步,繼續在新的環境讓自己成長和進步,並貢獻自己可以讓團隊一起進步向上的力量。而這個能力,即使在之後到不同的職場,擔任不同的社會角色時,應該都能夠讓這孩子用得上,這才是以孩子為主體,為了孩子著想的教育,不論是實驗教育,或是特色小學,或是一般小學!

但若學校沒有替孩子想的話呢? 若校方只是一直強調學校教育的理念,雖然孩子號稱在學校玩的高興,儘管孩子在校時似乎敢說敢想敢作敢選擇,但畢了業卻無法生存於一般的環境,那麼這些孩子們的表現是實踐了自己, 還是實踐了校內老師的實驗精神而已? 

此部落格上一個話題是關於內城國中小的評價,感謝不少家長朋友們回饋了內城的課程及上課方式,還有下課後的情況。但有些家長一直著重於有沒有實驗精神和內容,或是學校的特色在哪裡,或是制服作業考試"--- 也有家長建議既然內城沒有具備實驗教育的精神,只是特色小學,那就應該要將實驗這兩個字去掉,以免讓家長有過度的想像。同樣一個學校,但因家長對教育的認知和需求不同,反應出的面向自然不同。只是經歷過人文成與敗,說真的學校校名有沒有實驗這兩字,夠不夠特色,我想許多家長早已不在乎了。

不過我覺得有一個極需要探討,那就是實驗教育學校要以公立還是私立方式經營?為何要有實驗教育的存在,之前已討論過,不再贅述。但公立或私立的問題則因為這牽涉到學校經費的來源。公辦民營的學校學費和公立學校一樣,所以和其他公立學校一樣有教育部千萬的教育經費。但如果學校甄選的老師沒有專業的能力,教出來的學生連基本能力都堪虞,畢業後真的無法融入社會或無法回到一般體制學校,那麼國家的教育經費放在這樣的學校,學校能給國家甚麼樣的回饋呢?

而若是實驗教育漸漸變成以活動為主,學習為輔。家長們除了要為孩子的活動準備更多的教育費用,還要孩子下課後花錢去補習,於是慢慢的、自然的篩檢成"有錢人"才能來的學校,那公辦民營的意義為何?

安媽咪這幾年因為進行全縣的嬰幼兒閱讀活動,每年會向縣府提計畫案申請活動經費。承辦業務的人員告訴安媽咪,這幾年縣府因經費短缺,所以能給民間社團的補助經費逐年減少,安媽咪的活動經費每年不到縣府給公辦民營學校的百分之一,但安媽咪戰戰兢兢的運用經費,期待效益能夠百分百或更好。可是不少民間協會申請的活動經費,即使不到縣府給公辦民營學校的千分之一,卻幾乎拿不到經費了。政府財務有限是事實,但正因為如此,如果資源被光明正大的恣意浪費,豈不讓人更為難過?

 

請參閱: 人文國中小適性教育的NG花絮--27

 

arrow
arrow

    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