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反思親職教養的態度

 

在門診回答過家長們對孩子的各種問題後,發現從「讓寶寶學東西」這件事,看得出一些不同的親職教養態度呦! 除非是特殊狀況,一般而言每個孩子都有自然的咀嚼能力,有時卻是因為「大人」採取不適當的照顧方式,而讓寶寶錯過了學習咀嚼的黃金敏感期,那就可惜了。

大人做了些甚麼?                                                                         

  1. 愛太多: 有的家長如怕孩子不會吃,怕噎到,怕不好吸收,或以為要有牙齒才能吃東西等等,於是一直弄軟糊的食物()讓寶寶吃,卻忘了寶寶一直在長大,已不喜歡吃爛糊的食物,結果媽咪花了許多時間專門準備孩子的食物,但卻壞了孩子對吃的興趣,同時也不利於孩子牙齒的發展。有時,太愛孩子反而害了孩子。

  2. 太寵愛: 有時寶寶愛玩不認真吃飯,大人怕孩子餓著只好端著飯碗追著孩子餵,吃頓飯要花好久時間。最後孩子吃煩了,討奶吃,而大人怕孩子飯吃太少,於是又餵奶給孩子。周而復始,孩子為什麼要認真吃飯? 咀嚼能力也跟著退化。

  3. 不認真: 有時是因為大人忙碌或懶得花時間訓練孩子吃東西,乾脆讓寶寶喝奶喝到飽比較快;或是家長的觀念沒有隨著進步,停留在以為喝配方奶才會長得比較好的錯誤觀念等等。

  4. 過度擔憂: 有時是媽咪怕食安問題,擔憂不知道要給寶寶吃甚麼,也只好喝奶喝到飽。有時是因為寶寶曾經嗆到,或因吃某種食物後剛好過敏或腹瀉,讓媽咪擔心是否寶寶還小不能吃東西,所以害怕多加副食品。但若太晚訓練寶寶東西,即使寶寶一歲後,也常常只願意用奶瓶喝飽,而不願意用嘴巴吃東西 (懶的咀嚼,也不會咀嚼)

  5. 過度控制: 有時寶寶想自己動手吃飯,但大人怕髒怕麻煩,訓斥孩子或禁止孩子拿食物或用餐具,也可能讓孩子對吃飯產生畏懼或排斥感,乾脆討奶喝比較快。

 

那麼寶寶天生該有的咀嚼能力,大人要怎樣做來讓孩子得到該有的發展呢?

就如同寶寶要學爬學走路一樣,需要大人替孩子準備好適當的環境和刺激,寶寶的發展就不會落後。寶寶的咀嚼能力和口顎器官的發展,也是需要通過循序漸進地給予適當硬度和彈性的食品,逐漸訓練而成的。牙醫師建議,當寶寶長出第一顆乳臼牙時(12-18個月大之間),他就能夠嚼碎有一定硬度和彈性的食物了,這是建立咀嚼習慣的最好時機。這時候,大人要幫寶寶做些甚麼?

 

1、貼心觀察: 如同發展有一定的順序,但每個孩子的時間可能有前後的差異,寶寶發展到能吃怎樣軟硬度的食物,喜歡吃甚麼樣口感的食物,需要家長耐心的觀察,並依寶寶的需求準備食物。親餵的母乳寶寶,因為需要有技巧的吸吮乳房才吃的到奶,所以口腔肌肉和舌頭的鍛鍊會比較足夠,通常咀嚼能力會比較好。但吃奶瓶長大的寶寶,因為含著奶瓶就吸到奶,得到的鍛鍊比較少,咀嚼能力會比親餵的寶寶差一點,需要更積極的吃副食品來訓練。

2、準備適當硬度口感的食品: 太軟糊的食物真得無法達到有效訓練的目的,同時也會因不好吃,破壞了孩子對吃的興趣。

3、給予充裕的吃飯時間: 正如學爬學走路一樣,需要有時間讓寶寶鍛鍊神經和肌肉。同樣的寶寶在學習咀嚼的階段,面對軟硬不同的食物,也需要有時間去學習如何咀嚼和吞嚥不同的食物。大人要多預留吃飯的時間,才不會因為匆促讓寶寶無法慢慢的咀嚼食物,乾脆又吃軟糊食物或喝奶就好。

 

其實基本的原則都不難,很多家長也已做得不錯。還是想提醒家長們的一點是,寶寶還小,最多的是時間,只是偏偏對很多大人而言,時間是很大的壓力。不過,吃飯時間原本就是每天會有的家庭活動,家長把握這個家庭活動,營造好的用餐環境和氣氛,讓寶寶座在餐椅上,跟著大人一起用餐互動,除了可以學著自己吃,得到前述的咀嚼能力對健康的好處之外,同時還可以得到認知和語言的刺激,以及培養用餐的生活常規,可謂一舉數得。

 

參考閱讀: 4-6個月的寶寶需要吃東西囉! 

              推薦Baby Led Weaning,一種讓寶寶高興吃東西的方式

              咀嚼能力對寶寶一生的重要性!

arrow
arrow

    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