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給學齡兒童家長的信:


 


我是一位小兒科醫師,很自然的在門診很多家長都來問: 吃什麼才會讓孩子長的壯長的好?可是身為小兒科醫師和一位認真母親的我,卻希望分享我的經驗和我所知道的科學知識,告訴家長----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才會讓孩子在快樂的環境中,成長為身心健康成熟、具備挑戰能力的人?因為如果我們在乎孩子吃什麼喝什麼可以身體強壯,那麼餵養孩子頭腦和心靈的食物,就應該要更謹慎給予。我相信這樣的經驗分享是我當小兒科醫師的一個職責。


2006年天下雜誌的教育專刊提出專論:全球化下的關鍵能力。專文探討父母要如何讓孩子快樂、自信的學習?而哪些能力才是孩子面對全球化所需要的關鍵能力?文中提到學習的四大支柱,分別為:學習知的能力、學習動手作、學習與他人相處以及學習自我實現。第一個關鍵能力「學習知的能力」就是要學習基本知識與技能,而唯有透過閱讀,才能全面啟動學習的潛能,因為閱讀能力之重要,在於它是通往其它能力的大門,而且需要趁早打好基礎


陽明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指出:「嬰兒出生後腦細胞數目即不再增加,反而是逐漸消減沒有與其他神經原相連的細胞,所以現今「智慧」的定義已變成「神經連結的密度」,因此透過大量閱讀,建立常識累積學識之後,便可以觸類旁通,神經才會越連越密集,腦袋也更靈光。臺灣有很多父母不認為孩子需要看課外書,但是接觸不同領域的書藉,其實就是在建立大腦的連結網路。科學研究已發現,閱讀是教育與學習的核心。學校的每一門科目都要經由閱讀而學習,連數理科也不例外,學童必須先看得懂數學應用題的題意才能開始解題。


臺灣許多父母都怕孩子”輸在起跑點”,而花費金錢時間跟著坊間所謂專家學者的各種”全腦”開發的課程起舞。可是縱觀全球教育的趨勢,卻發現早期的親子共讀才是”全腦”開發起跑點。因為透過腦部研究的新科技,科學家告訴我們,幼兒時期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語言活動,對於幼兒的智力發展非常重要。嬰兒剛出生時對聲音的敏感度最高,當父母對孩子說故事、唱歌、說話、朗讀時,會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正因為如此,先進國家在推動教育時,都強調要早期為孩子朗讀故事書,越早越好。全球性的成人能力調查中發現,閱讀能力的高低,與個人未來學習、就業、甚至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所以當今最具競爭力的國家,無不針對閱讀投入大量的資源與規劃。經過教育界長期追蹤,從小閱讀的兒童,數學、語言發展比沒有從小閱讀的兒童好,但學者也強調:「早期共讀並不是要父母如何教孩子讀書,而在鼓勵親子以沒有壓力的方式,享受閱讀樂趣。就如前美國第一夫人芭芭拉布希所說的:「要做好父母,唸書給兒女聽是最大的訣竅之一」。她創立「家庭讀書基金會」,經常現身說法,鼓勵父母唸書給孩子聽,而且愈早愈好。她說:「唸書給孩子聽,對孩子的心智有深遠的影響,多唸書給他們聽,他們真正學習時就會比別人快一步。」的確,全球教育學家的一項研究已發現,父母如果用生動活潑的方式唸書給嬰幼兒聽,他們孩子的智力發展,在兩歲時即比同年齡兒童的智力早六個月到八個月。


而我最想和家長們分享有關親子共讀的好處是----給孩子的安全感。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黃迺毓教授指出:”原來共讀是一種省時省力的教養方式,從生活學習、行為規範、情緒疏導、到文化價值和人生信仰,都在有趣的共讀中,自自然然的傳遞了”。就如洪蘭教授所說當孩子依偎在父母懷抱中閱讀時,他所感受到的不只是故事內容帶來的想像空間,最重要的是父母擁抱他所帶來的安全感。”因此洪蘭教授一直不斷到各學校去推廣親子共讀,因為科學的研究早已顯示,和照顧者互動良好的孩子比較能因應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和失望,並從中學習。而親子共讀不只為孩子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打好基礎,也幫助他們在漫長的人生中,更有能力因應情感上的挫折。可見親子共讀不但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培養健全人格所必須的要素。因為當父母摟抱著孩子唸故事書時,孩子聽到的是父母親對他的愛,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擁抱他所帶來的安全感。這份愛和安全感都有助於替孩子未來的各種發展奠訂穩固的基礎。更重要的是親子共讀讓大人學著柔和謙卑,讓孩子建立自信自尊。親子共讀是生命教育最基礎的一環。在學校教育功能不彰而強調家庭教育的現今社會,我相信,親子共讀更是父母親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在親子共讀逐漸成為世界潮流之時,兒科醫師能否也參予扮演重要角色? 1989年在美國,服務於Boston City Hospital(現在的Boston Medical Center) 的Dr Zuckerman 及Dr Needlman,發現放置在兒科候診間的故事書籍經常不翼而飛。在這個以服務弱勢家庭兒童(同時也是日後低社會成就的高危險因子)為主的院區,這兩位兒科醫師認為,病童的家庭才是這些兒童書籍該回歸的地方,於是號召其他的兒科醫師以及從事早期教育的學者們共同成立的一個Reach Out and Read(ROR,展懷閱讀活動)的公益組織,利用健兒門診時間,由兒科醫師主動向家長推廣早期親子共讀的好處,並贈送孩子一本書。成立的目的在於希望透過照顧幼兒的第一線醫師,特別是兒科醫師,以書本及推廣親子共讀為早期介入的方式來促進嬰幼兒讀寫能力的啟發。兒科醫師因為工作的特別性,能經常接觸到學齡前的嬰幼兒及家長們,而且家長對兒科醫師原本就有一定程度的信賴感。所以兒科醫師除了原本就是兒童發育遲緩的第一線篩檢者,更有機會和能力透過一些早期介入的方式,去預防嬰幼兒日後進入:幼兒期家庭閱讀能力差à就學成績低à問題青少年à社會成就低à形成弱勢家庭和弱勢兒童的不良循環,這樣經由兒科醫師的早期介入,對具有高危險因子的嬰幼兒家庭更是重要。在一群兒科醫師長期的努力下,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已經建議小兒科醫師應該在嬰幼兒定期的健兒門診,將父母朗讀故事給嬰幼兒聽的建議一併納入處方中。


我在照顧自己的孩子時,由於閱讀原本就是我的最愛興趣,很自然的從孩子出生後”唸故事書”就成為我和孩子最喜歡的互動方式。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發現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也很自然的成為一個小書蟲,更棒的是,當我讀到洪蘭教授所推廣的”腦部與閱讀”的機制時,發現原來我已經送給我的孩子最好的禮物---閱讀的興趣。也因此,我在醫院的健兒門診開始參考美國兒科醫師的做法,推動”展懷閱讀活動”,藉由許多書香志工和兒科門診護士小姐的幫忙,許多嬰幼兒離開聖母醫院時是帶著一本幼兒遊戲書回去。如同Dr. Klass(ROR的董事)所述: Doing it for all the right reasons”,幾本幼兒書籍在以疾病照護為主的兒童醫療網中,也許不占什麼重要角色,醫師給家長的閱讀建議和資料也許很容易被埋沒在其他陳述疾病及健康問題的衛教資訊中,但是對於弱勢家庭的兒童和家長---可能家裡沒有任何的書報文字、兒童書籍、字母卡、沒有蠟筆畫紙可塗鴉、也無法參與圖書館的說故事活動---而言,這幾本醫師贈送的書籍和閱讀建議指引,很有可能就為這個孩子以及這個家庭帶來一點改變。


有鑒於台灣外配家庭逐漸增多,而因社會環境變遷造成的單親家庭或隔代教養等弱勢家庭也逐漸增多,這些家庭的孩子其語言和認知發展都有可能是發育落後的高危險群。雖然衛生局單位持續在進行早期療育的篩檢,但大多數仍然只能透過學校系統如托兒所或幼稚園等來擔任通報的工作,此時孩子往往已經超過3歲。此外偏遠地區仍有多數的家長對幼兒語言及閱讀能力的發展認知不足,以為語言遲緩或社會性不足等問題待孩子長大就會好,也常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對這些高危險群家庭嬰幼兒的發育狀況,包括語言發展等及家庭整體的閱讀能力,我認為兒科醫師有能力(且有責任)主動追蹤,並可提供方式以早期介入,讓這些高危險群家庭的嬰幼兒,得到適切的照顧及早期啟蒙認知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