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天下雜誌出了幾本教育專刊,其中一本就是”教出品格力”。正好我在教育廣播電台的網路上收聽到一則訪問,”教育好夥伴”邀請淡水基督書院孫德珍教授來談品格教育,不到50分鐘的訪談,卻讓我深深感動,覺得比這本專刊還有用,所以我連著反覆聽了好幾回,還發mail告訴朋友們一定要收聽這次訪談錄音。聽著聽著,孫教授很多觀點實在太好了,加上訪問錄音只有兩個月時間可以收聽,所以我花了一些時間將訪談內容紀錄下來,這樣就是我自己的心靈筆記了。


------------------------------------------------------------


主題:「從品格教育談愛你一輩子」 


主持人蕭慧英


 訪談綱要:


1. 品格是甚麼?


2. 品格教育又是甚麼? 您怎麼進行品格教育?


3. 我們談愛你一輩子時其中有"意義多一點讓你成為一個身心靈均衡的人"


   我們在談人生的意義時  自然也會要確認 "要當甚麼樣的一個人?"


   這是否就在"確認自我的品格" ? 父母可以怎麼做來協助孩子建立品格?


4. 這些年來許多年輕家長面對教育很焦慮 請您給他們一些建議?


 


品格教育         淡水基督書院學務長孫德珍老師---新竹雅歌小學創辦人


1. 品格是甚麼?


孫教授講的品格是指character,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不是談品德或道德。因為講”品德”,似乎有好壞的社會價值觀,以為要符合道德標準,其目的是要個人達成社會的期待。但是品格不是要教人好或壞,不是道德標準,是要人能主動想、主動做,能自我期許,並強調對自己的認知。品德教育似乎是要壓抑自己去符合社會道德的期望,從外在限制自己;但是品格教育是要活出更好的自己,追求更好的自己,是要一個人自己會想,是一個人的心智習慣,因為一個人怎麼想會影響到他怎麼做,人要知道自己如何去想,才能活出好的生活品質。


例如我們說一個人失敗事情都做不好,常會說是因為他"不會想" ,其實是因為這個人的思維沒有被教會。如果只是教條,如果只教會孩子遵守規則,而不教他如何思考,這樣都只是表面功夫,孩子還是無法從心出發,去思考自己的行為要如何。


現在社會的狀況是很多人看不到問題,或是碰到問題就被卡住了, 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這是格局不夠。例如小羊吃草,眼睛低低的吃,永遠只看到自己眼前的草堆,碰到石頭就以為是石牆就被卡住了而無法前進。所以需要將孩子的格局提升,看得到問題,看得到出路,問題就容易解決。所以品格教育是要積極的開擴自己的格局。 


一般的家庭教育是希望孩子要聽話,但是若孩子能自己想,想通了要做好自己,自然就會自動幫忙作家事或做好行為,不用父母親一直叮嚀。以前品德教育是要教出所謂的好孩子 ,這個”好孩子”到哪裡大家都認為他不會出問題。但現在的社會是要教出有競爭力的孩子,不只是乖,而是孩子自己知道該做什麼,知道怎麼樣做到最好,這種品格教育其實很有學問。


2. 品格教育又是甚麼?怎麼進行品格教育?


孫教授對品格教育的定義是:


“品”就是品質,活出最好的生活品質,要常常保持在"狀況內"。要如何追求生命中的最高品質? 例如大考前一天要如何準備?當然要先去看考場、準備好應用文具、調整好心情等------這就是讓自己保持在最佳狀態,讓自己是在"狀況內"。若是將這種態度放在日常生活中的話,就可以讓我們保持在自己最佳狀況,就可以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例如在基督書院孫教授常跟孩子說"要保持清醒"',爲什麼要保持清醒,因為早睡早起,可以讓自己是清醒的,眼睛是明亮的,上課才能吸收,才是一天好的開始。想要追求生命的最高品質,讓自己的一天能夠有好的品質,就要將自己準備好。例如讀書,有沒有選對最好的時間、選對方法、選對環境。這是一種思維 ,當自己思維對的時候,後面的效益就出現了。所以品格教育事實上就是一種思維,當有了對的思維,就開始有正確的行為,能開始將思維落實,落實之後建立成為一種習慣,就能常保自己在最佳狀況,每一件事情都讓自己在狀況內並且保持最好的品質。


就是格局要能活出自己最大的格局。例如要參加考試,是不是要選擇最好的資源和工具,才能獲得好的結果。能懂得利用最好最多的資源和工具,就能有比較好的格局。一個人的”格局”就在1.如何吸收外在的資源;2.如何去影響最多的人。


孫教授認為品格教育的目的在培養"領袖"。要成為一個領袖,是從怎麼服務別人開始、能夠去影響別人,這樣才能成為領袖。因為現今的社會,常常需要分工團隊,每個人常有機會成為團隊帶領人或團隊中的一份子。所以現今的領袖是"僕人領袖",是能夠去影響或服務多少人,而不是去使喚多少人。格局大才能培養好的領袖。父母在教導孩子時,若是父母自己的格局都不大,如何讓孩子格局大?


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畫面: " 你的心中在乎多少人,你的格局就有多大!"


孫老師說了一個在基督學院的故事。有一天早上八點,學生們很安靜的在教室裡等老師上課,老師在走廊上很驚訝怎麼教室裡這麼安靜,還以為學生都沒來。進教室問學生怎麼了,學生說: 孫老師說"心中要有別人"。學生心中有別人,自然就表現出適當的行為。


如何進行這些課程?


可以透過講故事,從生活實際行為去改變。但先要破除舊思維,例如在平房上面要蓋一棟大樓,若是捨不得拆掉舊屋就開始在上面蓋新房,那就是違章建築。但真正有格局的人就會說要先拆毀舊屋再蓋新屋。所以品格教育首先就要個人自己慢慢去檢視舊思維,發現原來以前受到很多的制約,所以總是走不出來。所以在帶領孩子時,要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為什麼會做這種決定,原來是受到一些不理想的影響,這樣孩子就可以自己慢慢走出來。


3.父母可以怎麼做來協助孩子建立品格?


有一個方法就是"跟隨大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跟隨大師可以讓我們知道要如何找到更多的資源,來讓自己了解各種知識的領域是在講什麼、精華在哪裡、如何突破、幫助我們的視野如何擴展;所以不會計較於花多少時間讀書,而是在於用什麼方式學習、有沒有效能、以及用什麼思維在讀書。所以品格教育是要教導孩子學習"如何學習",一方面學會如何抓重點,學會體會環境,學會如何思考。學會如何跟隨大師,如何開始讓自己跨入不熟悉的領域,學習別人的精華。最後讓自己如何去服伺別人,讓自己挑戰更多的能力,因為人的能力,往往是在挑戰不熟悉的環境中顯現出來。同時要讓孩子自己領悟這是對自己重要的,而不是父母要孩子要的。 


如何知道誰是該學習的榜樣? 可以從這個人曾經做過的事情來觀看這著人是否值得學習。 


生命教育有三把鑰匙


1.追求真理;2.實現夢想;3.完成品格 


沒有真理,人生很無助;因為我們不明白事情衛什麼位這樣不如意都發生在自己身上。沒有夢想,人生很無力;因為不知道為何而活,生命無意義。沒有品格,人生很無奈;因為不知道為什麼別人可以成功,而自己不行


我們要給孩子兩個舞台


1.智能的舞台: 要讓孩子學得會。學校應該要有辦法讓孩子學得會,所以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找不到方式的老師。


2.生命的舞台: 讓孩子擇其所愛,才能要他愛其所擇。孩子有了生命舞台才願意學。有的孩子不是學不會,而是他不願意學,因為他沒有生命舞台,因為他的生命價值尚未找到。現今有些孩子已經放棄對自己的生命價值,所以要先跟家長溝通,讓家長放手等待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當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時,就有很好的改變和結果。 


父母親要如何等待?父母要體諒孩子,讓孩子找回自己的生命價值。要能允許孩子用他自己最擅長的方式,並且要接受不同的步調。現今教育的一大問題是希望孩子要用同一種方式,同一個步調學會,且要學得一樣好,這樣就造成很多孩子很大的挫折感。有的孩子只要用不同的方式就可以學會,當教育體制要求一致時,就造成問題。其實大家都很辛苦,不是有的人不認真才造成教育問題,其實是我們要求一致時才造成很多問題。 


4.父母如何協助孩子建立品格?


我們常講要”贏在起跑點”,但是真正的贏在起跑點,是有對的品格教育,當沒有品格教育時,全部輸在起跑點。例如在舊屋址要蓋一棟房子,若是不將舊屋拆掉重新搭好地基,那就全是違章建築。例如現在的補習班,就是違章建築。孩子去補習的後遺症很多,造成上課不再專心,孩子沒有許多時間做好的學習,補習其實是讓孩子學習的胃口被遭塌掉了。目前台灣的孩子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自己的時間,當我們想要幫助孩子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在搶孩子的時間,因為我們相信補習。如果說可以重新規劃時間,讓孩子在做手上每一件事情時,在第一時間都能做好,能落實,而不要很多事情做完了不算,又再去補習。現代人有個通病,例如有的事情做完了,覺得不好只能無奈,只好認了,只能再用額外的時間去補強,或用其他的時間再去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所以如果要孩子學的好,應該將孩子的時間拿回來重新規劃。例如學校想要幫孩子做好學習,應該朝向怎樣對孩子才是有用的,孩子怎樣學才學的會。而不是一直強調老師要教什麼,要孩子學些什麼,或要用什麼課本教,要教什麼綱要。


要告訴孩子什麼能力才是重要的?


1.學習”如何去學習”;


2.如何保持自己在身心最佳狀況;


3.聽到對的就要去做,要去落實;


4.如何懂得抓重點 ,要學會問問題,如何問出對的答案。有些事情並沒有絕對對錯,但會呈現出不同的格局;例如有的人問的問題浪費大家的時間,而有的人問對問題,格局就高了一點;但是有的人格局更高,一問就問出答案。我們就是要教孩子成為這樣的人,成為有格局的人,這就是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並不是要孩子要會做什麼事,而是要讓孩子知道生命成功的關鍵在哪裡,因為這是目前社會所需要的。這些就是成為領袖所必要的。目前社會是讓很多人在不好的身心狀況下去做很多事,有些事情講了都沒有去做、沒有落實,或是抓不到重點,看不到問題,不會問問題。很多人的時間都浪費在回答不重要的問題,所以有時要教孩子不必去回應一些不必要的問題。


5.年輕家長面對教育很焦慮,請您給他們一些建議?


教育就是要愛與榜樣,好好的愛孩子,但不是溺愛。如何分辨什麼是尊重,什麼是放縱? 端看我們給孩子的,是孩子想要的?還是需要的?所以若孩子來要求我們給他東西,要先釐清告訴孩子,說服我們這是他想要的?還是需要的?例如孩子想看電視打電腦,要問孩子這個動作是需要? 還是想要? 若是這個時間應該要睡覺,孩子卻選擇要玩,父母親不需要跟孩子說反對遊戲,但要告訴孩子說: 現在需要的是睡覺,需要比較重要,而不是想要比較重要。這樣可以避免和孩子爭執。但是很多時候是連家長自己也搞不清楚方式,只知道這個動作不對,就一味的反對,當然會引起很多爭執。


所以品格教育也需要教孩子對環境要有感覺,對時間、空間、人間都要有好的回應。因為很多事情很難和孩子說這是絕對”對的”或這是”錯的”,父母也不要對孩子這樣說,我們可以讓孩子知道,在對的時間、對的空間、對的人間,這樣的事情可以做;但若是時間不對、空間不對,則這個事情可能就不對。例如有的事在家可以要求爸媽做,但是在外不可以要求別人做。讓孩子分辨不是"事情"的對錯,而要看環境空間時間人間是否對。要教導孩子分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