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可找到的資料:


這世界上每一個孩子的誕生都是一種獨一無二,且比父母親更美麗健壯的存在。
如果父母親不過份侷限他們,他們將會成長得多麼茁壯!這些孩子正是隨著信賴而成長的奇妙存在啊! (寫的真好啊)


作  者:朴蕙蘭   出版社:張老師  ISBN:9576936586  出版日:2006.04.21


先看作者介紹


朴蕙蘭女士現職為女花女子大學韓國女性研究院的研究員,她同時也是青年學子人格教育實現父母研究團隊的商談委員,兼任文字工作者,著有生活女性學掌握男性心理的女性學(合著)等書籍。


朴蕙蘭女士39歲那年,她讓最小的兒子成了鑰匙兒童,而她自己則毅然決然的進入梨花女子大學,由一位全職的家庭主婦成功轉型成為女性學者,開始了她新的生活。
三個兒子進入漢城大學就讀前,朴蕙蘭女士的一直秉持著三個教育原則:不給他們零用錢,不送他們去補習,不侷限他們的發展。這樣的教育原則讓朴蕙蘭女士成了大家眼中糟糕透頂的母親毀了兒女前程的母親,直到1995年最小的兒子進入了漢城大學就讀,大家才開始對她改觀,給予她最會為子女鋪路的母親的正面評價。
口中常念著第一個出生,結果成為母親實驗錯誤的對象的大兒子,畢業於漢城大學建築研究所後,進入建築業工作,現在被派遣到國外;現在就讀於漢城大學社會系四年級的二兒子,今年創作出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蝸牛,對於大眾文化影響甚鉅,成為家族中最驕傲的靈魂人物,甚至現在有許多人都稱女性學者朴蕙蘭女士為名創作家的母親
朴蕙蘭女士擔任延邊大學兼任教授時正值高三,每天帶便當上學的小兒子目前是漢城大學人類學系的新鮮人。
來看專家洪蘭的推薦:


剛讀這本書時,頗不以為然,如果三個孩子都考上首爾大學就算成功的話,台灣成功的媽媽太多了,但是讀下去後,我承認作者是成功的,因為她的三個孩子每個人都能適性發展,去做他最想要做的事,不補習,不一窩蜂的趕時髦,而且兄友弟恭,對父母孝順,勤勞節儉,成功了也不驕傲,這個作母親的真的可謂是成功了,尤其她帶孩子的方式在現在的社會可以說是一盞明燈,給一些不想隨波逐流,但又沒有勇氣去對抗潮流的父母一個信心。
每個孩子不同,同一父母所生,作者的老大、老二、老三個性都不同,我們怎能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相比,把別人的模式硬套在自己身上?作者很正確地看到人生不能什麼都擁有,必須列出優先順序,決定輕重緩急。家是為人而存在的,人不是為家而存在的,所以不要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在清潔打掃上,她把打掃房子的時間拿來陪孩子玩,她要為孩子活,不為乾淨的家活;她和孩子玩槍戰,倒地裝死,一開始老二還會說「不要被媽媽騙」之類的話,後來看她真的倒地不起,三個孩子急得嚎啕大哭,赤子之心真是令人感動。
我們和孩子嬉戲的時間很短,一般來說,十歲以後孩子就不再和父母玩,但童年和母親一起在地上翻滾的記憶卻是後來母子親密關係的基礎。孩子比較重要,家髒亂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很佩服作者的勇氣,每次她的婆婆來,諷刺地說:「你們要搬家嗎?」她能坦然接受責難,而不屈服是不容易的,也因為作者的自信心足,所以可以在別人送幼稚園的孩子去學字母時,讓自己的孩子在家裡玩。因為「入學前學會了字母,上課就無趣,孩子就會討厭學校生活」,當然是對,但不知台灣有多少父母可以抵抗因「不要輸在起跑點上」錯誤的廣告詞所引發的潮流?
 
作者自己怎麼說:
『事實上如果我的三個兒子沒有進入大學就讀,我們怎麼敢自豪的說我們的兒子都很有出息呢!我的三個孩子都順利進入首爾大學就讀後,很多媽媽們都很希望能夠和我見面,因為她們想知道我是怎麼樣教育兒女的,活了幾十年,所有的事情幾乎都在她們掌握和預期之中,就只有教育兒女這件事情令她們感到相當挫敗。
聽她們談到她們的苦惱以及經驗談之後,我不禁有種感覺,開始覺得原來自己其實是個很幸運的母親,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怎麼樣去教育子女,我只是在一旁默默的守護他們,讓他們自己長大成人而已,也就是說,身為母親,我其實是犯了職務怠惰罪,沒想到自己這樣的堅持對大家來說居然是件了不起的事情,這樣說也許有些抱歉,但是我想那些太過於熱衷教育子女的媽媽大概都是無法放手讓子女自己長大,沒有耐心的媽媽。』


 


我的感想


我很喜歡這本書,特別是封底的'書評"。這份書評不知道是誰寫的,不過真的很貼切:


『啊! 這種媽媽........


她是不擅理家的媽媽,家中髒亂的程度被婆婆譏諷"要搬家嗎";


她是神經大條的媽媽,當孩子尿濕啼哭,還能呼呼大睡,一覺到天亮;


她是不盡義務的媽媽,在老么即將考大學時,獨自遠赴他國進修;


她是漫不經心的媽媽,對於歌手老二之前的組樂團經歷,渾然不知;


她是差勁無比的媽媽,她不在家,孩子竟然過的更舒適.........


 


啊!這樣的媽媽,其實讓我鬆了一口氣。 


因為我一直想盡力將家裡整理乾淨一點整齊一點,隔一陣子就要買一個書櫃或置物櫃來放東西,但是屋裡還是經常散亂著玩具書本雜物,餐桌上放的大部分是書本帳單雜物安安的畫,只有要吃東西時才會放食物到餐桌上;我也知道外食對孩子不好,但是安安從來羅東後(不到兩歲)變成"便當一族"倒也還長得健康強壯,而當全職媽媽前特地買的食譜,後來變成安安爸爸和安安觀賞的書籍,有一次我出門回來,還聽見他們爺倆在房裡討論食譜;安安穿的衣服經常有洗不掉的烏漬,因為我都將衣服一股腦的全倒到洗衣機裡;我經常告訴安安我只養他到18歲,之後除了學費之外其餘都要靠他自己;我已訓練安安學洗碗學拖地學煮飯學煎荷包蛋,這樣以後我忙的時候,他還可以做飯給自己吃(我也可以順便吃)


 


曾經到過一個朋友家,家裡真的一塵不染,玩具書本(基本上不多)都收在封閉式櫃子裡。原來媽媽每2天拖地一次,只要她拖地時還在地上的玩具雜物就一律丟掉,所以孩子每次玩完玩具就收到櫃子。媽媽說:乾淨的環境對孩子才好。(我想到我家客廳地板經常堆放著安安蓋的積木城市,安安每天放學回家後就改變一點設計,每天這個積木城市都不太一樣。)


還有一次到另一個朋友家吃飯,這家也是雙薪家庭,但是幾乎不在外面吃東西,"因為自己煮比較健康營養,對孩子比較好"朋友說,所以下班後媽媽就鑽到廚房忙,爸爸負責照管兩個上幼稚園的孩子,兩個孩子吵鬧所以開電視讓孩子看,姐姐聽到媽媽在廚房喊:要吃飯了,關掉電視去洗手。所以聽話就關電視要去洗手,弟弟還想看電視所以又大吵鬧,爸爸走出房間責備姐姐幹麼關電視,結果爸爸又打開電視。隔幾分鐘媽媽又喊一次關電視準備吃飯,姐姐關電視、弟弟又吵鬧、爸爸又開電視、姊姊又挨罵。回家後,我問安安:阿姨煮的飯菜好不好吃?好吃啊!要不要媽媽常常煮飯給你吃?(我也還是會歉疚的啦)


安安考慮一下說:媽咪,不用了,媽咪陪我就好了-----


 


當然這本書的媽媽如果只是這樣的媽媽,就不可能出書,還成為許多為兒憂心的媽媽諮詢的專家。書評的後半段這樣寫著:


 


『她是為孩子而活的媽媽,為了讓孩子能盡情地玩耍,就算家裡像個垃圾場也無所謂;


她是有所堅持的媽媽,就算老大在學校受到委屈,也不跟隨潮流送老師紅包;


她是有定見的媽媽,對於孩子的教育,深信起步早並不重要,堅持到底才了不起;


她是尊重個別差異的媽媽,不喜歡拿孩子做比較;


她是勇於追求自我成長的媽媽,身為全職媽媽多年後,毅然決然繼續攻讀博士學位,轉型為女性學者 


 


?這是同樣的媽媽嗎?沒錯!這位媽媽二三十年前就拋棄了傳統的賢妻良母(打掃洗衣煮飯呵護孩子------)觀念,選擇將時間用在"陪伴"孩子,而不是著重在物質環境的需求和要求。


說真的,我雖然是兒科醫師,可是我不是很贊成一直強調"身體的健康"。雖然健康很重要,不過有了健康的身體卻忽略"心靈的健康"會不會更糟糕。況且現代醫療這麼進步,從詳細的產檢、孕婦的營養、新生兒篩檢、進步的疫苗、母乳哺餵宣導等等,大多數孩子的基本健康事實上比以前好太多了。反而很多爸爸媽媽忘了孩子心靈上的需求:爸爸媽媽用心的陪伴


而在補教界過度的渲染下,許多爸爸媽媽忘了自己其實才是孩子最需要的老師,反而拼命工作,然後將時間精神花在接送孩子往返於各個補習班才藝班之間。曾經聽說一個實際的例子,媽媽在醫院行政部上班,每個月的薪水幾乎用在兩個孩子額外的教育費上(補習英文數學音樂美術),這媽媽喊著每星期五特別累,因為下班後還要趕著送兩個孩子去不同的地方上才藝班,然後她告訴兩個孩子說: 媽媽可以為你們做的都有做了,以後就看你們自己的造化了。


也有一次我在上家長成長班時,我很喜歡將以前我自己閱讀的經驗以及閱讀對我學習上的幫助分享給家長,有位爸爸說:孩子功課不好要補習怎麼有這麼多時間閱讀,她又不像醫生妳這麼聰明?我問家長孩子多大在補什麼習?家長說:孩子小二,在補英文數學。我看這位家長好像是知識份子模樣,我問他:小二的課程爸爸你自己不會教嗎?這樣你才知道孩子學習不好的真正原因啊!這位爸爸說:可是別人都將孩子送去補習,我們也只好送他去---------


 


所以再來聽專家洪蘭接著說:


作者一開始信心動搖,也曾教孩子字母,但老大開竅開得慢,字母還沒教會,老二在一旁已學會了,獨自大聲地朗讀報紙新聞,此時她才恍然大悟,孩子對有興趣的事物自然會去學習,如果強迫硬逼地去滿足大人的面子,只會得到反效果。果然上課時,只有老大目不轉睛地盯著黑板,不但學會了所有字母,還因上學可以學到新東西而很喜歡上學。
看到這段真是很感慨,台灣有多少孩子該玩時沒玩到,在補習班學開學後老師要教的東西,開學後又百般無聊地坐在教室中聽老師重複自己已經學會的東西,如果上學都是炒冷飯,我們能怪孩子在課堂上東張西望、注意力遊離、好動嗎?能怪他們不喜歡上學嗎?孩子該玩的沒玩到,反而喪失學習興趣,真是得不償失。太早教孩子可能是傷害,比人家起步早並沒有任何了不起,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百米衝刺,沒有不要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堅持到底才是最重要的,父母不可盲從。
作者回學校去讀書後,洗完碗筷便坐到書桌前,這時原本在看電視的孩子就會拉張椅子坐在她身邊,大家一起看書,我想這個身教才是她真正成功的地方。孩子最不喜歡聽的便是媽媽說「快去讀書」,媽媽越是碎碎念,孩子越是不想讀,但如果是自己想讀的話,感受就不同了,所以她的老大上國一後,會害羞的向母親告白「媽媽,上了國中後,讀書變得有趣了」。
開竅早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動機,在本書中我們看到一位開明的母親雖然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也會犯錯,但只要親子關係融洽,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即使沒有補習,三個孩子也能考上理想大學,走上人生的康莊大道,最重要的是和父母都很親密,母親生病時會煮稀飯來服侍。本書可以讓很多台灣的父母勇敢地放手讓孩子走出和別人不一樣的路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