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安安練琴時彈的高興,說:「媽咪,這幾首我要在畢業會時彈奏喔!」安安說的是他要請同學到家裡來開畢業party,回過頭又繼續練習,練完後語帶不平的拋出一句話:「我要讓老師知道彈琴也可以有好處!」這句話讓我和安爸同時豎起耳朵瞪大眼看著安安,"安安為什麼這麼說?"「老師說小孩彈琴對腦部發育不好!」"老師這樣對你說的嗎?"「對啊,所以我也要請老師來聽聽看!」


唉!雖然我對老師的說法和做法非常不以為然,因為老師有什麼想法應該和家長討論,而不是直接在孩子面前評論,但是我也不能在孩子面前罵老師,於是我說:"可能是老師不會彈琴,所以不知道彈琴的好處,才會這樣說。媽咪以前學過鋼琴也很喜歡音樂,知道學音樂的好處,所以才讓安安學,安安不是也喜歡音樂嗎?"


安安就學的托兒所是所謂德國派的體制外教育,強調孩子7歲前要"保護"孩子的心靈,所以不要閱讀不要學有的沒的。就閱讀的問題,安安剛上小班時我還曾經跑去和所長討論,所長給我的回答一貫是提早學習認知會讓孩子大腦過度刺激,還建議家長在孩子面前也不要看書,免得孩子學習大人看書而限制了創造力和想像力等等。當然對這樣截然不同的說法,我實在無法接受,不過撇開閱讀的問題,這個學校沒有制式化的課程,並且讓孩子在自然的環境中玩耍,還有一個安安最喜歡的沙坑,沙坑旁邊就有一個洗手台,除了讓孩子洗手外,主要的目的是讓孩子可以用小水桶裝水蓋沙堡,光是這個沙坑就讓我將安安留在這個學校。果然這三年安安在沙坑裡玩得不亦樂乎,蓋了無數個水庫,觀察水流的特性等。


儘管我認同這個大環境和學校的一些自然理論,這些理論非常吸引台灣其他的幼稚園,也成為另一個宜蘭經驗,但是有些事情還是不對勁。安安上大班之前,老師常向我反應,安安若是和其他孩子互動中有些衝突,有時會以大哭的方式來表達情緒,每次我都要詢問一下實際的狀況如何,有的時候是安安的錯,但有的時候似乎是老師處理的方式不對(當然我沒在老師面前如此說明白),這樣一來一往的親師互動後,有一次老師問我:「是不是安安在家看的書太多,所以才有這樣的行為?」聽到這樣的問題,我愣住了,雖然她是安安的老師,但是我還是鄭重的對她說:"孩子的行為如何我們可以再討論,但是和閱讀無關,而且我相信隨著安安長大,他會學著控制自己的脾氣。"後來我建議老師不要再挑安安這個毛病,但是請老師多給安安一些責任感(幫忙做事等)和稱讚,安安上大班後,老師告訴我安安進步很多。後來我將這樣的情形告訴另一位家長,這位媽媽說:還好我們家沒讀什麼書!?唉,其實我並不是反對老師對閱讀的看法,而是她對"孩子行為的解釋"讓人感到驚訝。


就像托兒所原本每個孩子的生日會都會請家長一起來參加,我其實很期待每年的這一天,這是專門為每個孩子個別舉辦的,家長還要為孩子準備照片和成長的過程的紀錄,真的是這個托兒所的特色。但是安安大班時取消家長參加,我問老師取消的原因,老師說:「每次有孩子生日會的當天,爸媽來學校會讓孩子們都太興奮了,秩序很亂。」聽到這樣的回答,我說:"那是因為孩子都很期待這一天啊!一年才一次,連我們家長都很期待。"老師說:「安媽如果你很想參加,你可以來呀!」但是,如果老師事先已告知家長不用來了,還能硬著頭皮去?能不能參加生日會是一回事,但是『因為孩子太興奮,所以請家長不要來學校參加生日會」,這---似乎不是個好理由?


有時安安回來會說:「老師不公平」,我問怎樣不公平?安安有一次說:『老師說喝飲料奶茶不好,她自己還不是喝。』"安安怎麼知道老師喝奶茶?",「老師在辦公室泡的啊」。有一次說:「老師每次都不聽孩子說話。」,"怎麼不聽你們說話呢?"「老師不在教室時如果小朋友吵鬧,老師每次都用她自己認為的情況來說事情發生的經過,都不聽孩子說的話,可是她自己又不在教室,沒看到事情啊!」,諸如此類之事,安安口語表達一向是超齡的,聽安安的描述有時真讓我不知道如何替老師"辯護"。


上個月班親會改到班上一個開民宿餐廳的小朋友家玩,當天我要上班所以是安爸帶安安去。回來後安爸向我說了一個狀況:老師開車到餐廳去,安安看到老師的車子當場大聲說:「老師叫我們不要看卡通,她自己的車上還不是貼了很多哆啦A夢貼紙!」,那陣子安安迷上哆啦A夢,放學後在維安教室畫的圖畫上常常出現哆啦A夢,想必是受到"警告",所以看到老師言行不一才會如此激動。(不過老師進餐廳去了,沒聽到安安的不平之鳴)


安安在這個托兒所三年,從不敢爬樹到站在快二層樓高樹上向我得意的招手;每回我去接安安時看著安安在唯安教室裡畫圖的專注神情;安安拉著我到沙坑去看他蓋的水庫並解說給我聽;偶爾從沙堆中挖出雞母蟲或奇怪的石頭,孩子都拿來當寶貝;看安安唱著跳著學校隨四季改變的優美歌曲;這陣子時常向我講述"畢業袋"縫製的進度等等,我想這孩子是快樂的,不過因為我和安爸對閱讀和音樂的喜好(特別是閱讀,等於犯了大忌),而且我們是堅持想法的家長,無形中讓這孩子受到一些"另眼對待",我不禁懷疑,當某一種教育理念無法變通或討論時,會不會又變成另一種"教條",只是包裝更美麗?當學校的大人將包裝美麗的想法向家長及孩子推銷時,卻忘了自己"身在其中"更該以身作則,孩子看的最明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