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星期某個早上在車上聽廣播:台灣學生在世界教育評比又得了第一名,原來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IEA)公布「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TIMSS2007)」結果,台灣國二生數學和平均成績在國際排名第一,科學平均成績均第二名,小四學生數學表現全球第二,鄰近的韓國日本新加坡排名也都名列前矛。去年底公佈的「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簡稱PISA)測驗結果,我國學生在【數學成就】平均成績的國際排名為第一名,【自然科學】平均成績國際排名為第四名,亞洲地區僅落後於第二名的香港,但贏過第五名的日本及第十名的韓國。乍看之下,這些國際性評比似乎顯現出台灣學生在數學科學的能力真不錯,記者訪問教育部長,教育部長當然說這表示我們台灣的教育並沒有出問題,且據說這樣卓越的成績還引來外國學者來台研究此台灣成就的興趣。


   但誇張的是當晚我回到家看到人間福報針對這份調查的詳細報導,才發現怎麼差這麼多?”原來今年在這些學科的評比同時,還做了更深入的調查,原來台灣學生雖然成績優秀,但對學習力調查的指標結果卻發人深思,台灣四年級生數學「正向態度」(學習興趣)指標被列為高度正向的比例,在全球三十六國敬陪末座;八年級生在全球四十九個國家排第三十九。科學「高度正向」的比例,無論四年級或八年級,全球排名分居第廿三和廿八名,都落後於標準分數。自信心調查方面,四年級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指標,全球倒數第二,八年級倒數第四。學習科學的信心指標全球排名略好,但也低於國際平均水準。學者指出這種高成就、低興趣又自信不足的現象,並非台灣獨有,本屆排名居全球領先的亞洲國家都有類似現象。有趣的是,許多學習「正向態度」排名在前面的國家,學習成就表現卻不怎麼理想,例如美國喬治亞四年級生對數學興趣全球最高,但成績為全球第廿七。這些爲什麼教育部長都沒有提到?


正好,12月份的”親子天下”雜誌專輯特刊針對”讓孩子自動自發愛學習—培養自學力”有特別報導,文中訪問了提出”self regulated learning “的大師Barry Zimmerman,並針對台灣國一到國三的學生進行”自學力大調查”,結果發現隨著年級越高,愈不會設定學習目標,也越不會檢討或預習、不會主動找資料或做筆記---最需要學習能力和技巧的國中生,上學愈久,愈不想學。近七成老師認為學生不太有及非常沒有學習動機,近五成的國中生不滿意自己的學習成果,九年級學生不滿意的比率高達59%,孩子表示用功讀書的原因,是考上高中或讓爸媽高興等外在動機,而非內在喜愛學習誘發的主動動力。


為何台灣或亞洲的孩童成績好但沒有學習動力?反觀在PISA評比中,連續兩屆(每三年一屆)在閱讀與科學兩項評比稱霸,解決問題和數學則位居第二的芬蘭青少年,雖然今年的評比數理成績差台灣一分而居全球第二,但其15歲的中學生被評「完整體表現世界第一」。芬蘭這幾年的教育成就吸引許多國家的教育機構與領導遠道汲取「芬蘭第一」的經驗。「經濟學人」更在去年建議歐洲領導人應暫時放下所有活動,「回芬蘭的學校上課。」只因為芬蘭培育出的孩子:會主動想、主動問、主動找答案。


和台灣教育相比較,芬蘭教育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芬蘭反對對學生進行任何形式的「分類」或「排名」,說「資優」和「菁英」是犯大忌,更沒有能力分班這回事。更重要的是,芬蘭教育還有一筆他國難望其項背的幸運資產,那就是他們有一群熱愛閱讀的國民。芬蘭人在家閱讀的傳統已傳承四百多年,是全世界最愛跟圖書館借書的人,每人每年平均借十七本書,41%的芬蘭中學生,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就是閱讀。


反觀2006年由IEA主導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 」,這項跨國的學生閱讀素養調查顯示,在四十五個參與的國家地區中,台灣排名廿二;台灣學生因為興趣,每天或幾乎每天課外閱讀的比率只有24%,排名最後,遠低於國際平均值(40%)。其中45%學生一個月只有一到兩次甚至更少為了興趣而課外閱讀;一周一到兩次的,只有31%。同樣的12月份”親子天下”針對國中生進行的「自學力大調查」發現,台灣國中生的閱讀能力和興趣都有待加強。約25%的國中生,閱讀一本純文字的課外書會感覺吃力,超過25%的學生,不會主動到圖書館借書或找資料;經常看課外書的國中生比例只有40%,而且年級越高,經常看課外書的比例越低。表示當自己以後不是學生的時候,還經常會看書的國中生只剩不到35%。


這樣大的差異原因為何?IEA研判,很可能與各國文化差異有關。例如東方學生考九十分,家長會問:「那你其他十分跑到那裡去了?」西方學生考九十分,家長說:「考得太好了!」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台灣學生即使考九十分,還是覺得自己的表現不夠好,自信心不足。的確,文化的差異會造成教育環境和觀念的差異,而且這種差異的影響更深遠,台灣學童沒有閱讀的主動習慣,因為家長們認為閱讀與成績分數無關,是學校的功課,學生被逼著去做,被逼著去學,但卻因閱讀能力差而使得其他學科的理解能力差,學習興趣自然低落,所以當脫離學生身分時,當然不想”閱讀”了。


值得玩味的是,台灣教育界除了教育部和教改委員對外宣稱台灣學生能在國際性評比得到高分,顯示台灣的教育沒有問題外,許多站在教育第一線的老師(可能包括學生)其實不認為這個評比出來的成績能真正代表台灣學生的成就。這樣的文化什麼時候才能改變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