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書養,就對了!新手父母育兒大百科:50種感官指南、600個養育妙方的寶寶讀心術》

 

Sensory parenting: from newborns to toddlers: parenting is easier when your child’s senses are happy!

 

作者: 柯林斯—職能治療碩士,

 

     林德歐森—媽媽,作家,一位孩子有感覺統合障礙的家長

 

  • 譯者:林燕珠

 

  • 出版社:推守文化
  • 出版日:2012/11/14

 

本書特色
1.
條列0-3歲嬰幼兒發展里程碑及須特別注意的重點,讓爸媽不會錯過孩子發展的關鍵期。
2.特別透過感官的角度,以作者輔導案例和實際養育狀況舉例說明,爸媽易讀易懂。
3.針對各項議題提供實用可行的小叮嚀或小祕方,讓爸媽能快速施行。
4.列出0-3歲各階段的遊戲和玩具清單,幫助孩子得到適齡的發展。
5.問卷式的附錄,讓新手爸媽可參考其他父母遇到相同情況時的處理方法。

 

--- 兩人共同創立「特殊需求聯盟」,目標是將職能治療引薦給那些有特殊需求兒童的家庭。

 

                          

 

 

 

這本書的中文標題有點聳動,俗語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即使照書養,也比較少有類似這本書的標題如此直接! 不過,翻譯書的書名,就如外國電影一樣,有時讓人看了內容後對標題莫名其妙,但有時標題有畫龍點睛之妙。

 

這本書的中文名字,我覺得就有畫龍點睛之妙。不過它不是一本典型的育兒書籍,書中不談”健康或疾病”或”如何餵養孩子”等一般育兒百科會有的內容,而是著眼於坊間較少談到的議題:孩子的感覺統合發展。這本書英文書名的意思是培養家有新生兒至學步兒的家長,能有敏感性的親職教養觀念,因為作者認為若家長讀懂孩子的感覺,教養就輕鬆多了。

 

感覺統合很重要嗎? 和親職教養又有何關係? 人類大腦是個很複雜的有機電腦,每天我們張開眼睛後,感覺器官就開始接收周遭蜂擁而來的訊息,然後傳回大腦不同的中樞去做統整,大腦中樞解讀訊息並分析訊息,將資料統整後傳到運動神經區去做適當的行為反映。寶寶年紀小,許多大人世界裡看似平常的訊息對他們而言都可能是過度刺激。有的寶寶學習的快,感覺統合運作良好,於是真正受到的干擾較少。但有的寶寶感覺和知覺,還有訊息輸出的運作系統尚待訓練,那就經常會因為無法正確解讀訊息而造成對環境的適應不良,於是只好常常出狀況,經常得哭鬧。所以當孩子有某種感覺和知覺系統的統合不良,若家長能有耐心的察覺,再加以適當的訓練,那教養當然就輕鬆多了。

 

同時,不是只有特殊的孩子才有感覺統合問題。其實每個人多多少少會有一個功能比較差,例如手工較差(也許是手眼部協調所致),例如較粗心(說好聽一點是大剌剌,其實是本體感覺不良),或是在吵雜的環境下無法思考(聽覺敏感),或不能同時做兩件事情(開車時不能聊天)等,但這些事情也許不會影響到一個人平日的工作能力,所以大多數人也不以為意。但對於才剛要學習在成人世界生存的寶寶,無法解讀訊息,又無法讓家長知道,最後常常演變成為”磨娘精”,甚至帶來不當的教養態度。

 

 

 

安安一年級時,班上有位同學和媽媽遠從台北而來。母子兩人在學校對面租了小套房,星期一到五,孩子到學校上學,媽媽也跟著進教室。有時星期五下午我到學校接安安時,會看到她們兩拖著行李箱要走到車站搭車回台北。看到他們走在路上,我會停下車來載他們一程。

 

安安的這位同學,看起來”沒有問題”,所謂”沒有問題”,是指我看他在上課時的狀況,發表作業,下課和同學們的互動,還有和我講話時的態度等,似乎和一般孩子沒有甚麼兩樣。因為,需要家長陪讀的孩子,通常可能有些學習或者情緒行為上的狀況,需要家長在教室協助老師,讓孩子能夠有適當的學習環境和方式。可是,這孩子看起來很正常啊?

 

有一次,放學後我去接安安,安安和同學們在操場上玩還不想回家。正好這位同學媽媽也在等孩子,所以我們就在操場旁看著孩子們玩耍邊聊聊。這位同學媽媽說: 孩子從出生之後,非常難帶。台北的家是在公寓裡,隔音效果不好,只要鄰居不管樓上樓下或隔壁,發出大一點的聲音,像是拖著椅子的聲音,孩子就開始尖叫。晚上睡覺也不安寧,經常被外面的車聲吵醒。帶出門時也三不五時有突發的情緒發作。原先只想說是孩子難帶,所以花了很多時間陪伴。也問過小兒科醫師,但醫師說孩子看起來長的健康沒有生病,要我再多花點心思陪伴,教導孩子學習穩定情緒。可是,我很盡力在帶了,狀況還是很多。後來,才知道原來孩子是”敏感型”孩子,特別是聽覺敏感,所以當有聲音刺激到孩子時,他就只好尖叫想將刺激的聲音蓋過去,或是摀起耳朵,甚麼都沒辦法想。之後,陪著孩子開始做職能治療,情況才慢慢轉好。

 

看著她的孩子和安安還有其他同學們一起在操場跑跳喊叫,真不知道這位同學媽媽當初是花了多少的心力,耐心的引導著孩子慢慢接受周邊充滿吵雜聲音刺激的環境,孩子才有今天看似穩定的情緒。這位同學媽媽的經歷讓我思考許多,如果當初她來我的門診詢問為何麼孩子會整天哭哭鬧鬧,我會如何回答呢?

 

我的門診比較像諮詢門診,常會有家長問到:孩子挑食只吃幾種特定食物;或是寶寶經常將放到嘴裡的東西吐出來,所以每次餵飯都要吃好久;或是有陌生人接觸就害怕;或是晚上經常夜驚睡不穩等等;還有一歲的學步而怎麼樣就是不敢放手自己;或是孩子常粗心大意,走路跌跌撞撞;或不敢爬高或像個彈簧一樣跳不停等等問題。對這些問題,我這認真的小兒科醫師怎麼回答呢?

 

往往,我盡量配合孩子年齡層的動作發展和心智發展解讀孩子的狀況給家長聽,但有時也只能說些也許家長們早就聽過的話: 孩子還小,要有耐心的教導;也不能都順著他,要訓練他;換個方式試試看­-----最後還會再多加一句: 孩子小,他不是故意的,要體諒他。然後,若是我覺得不太對勁的狀況,就將孩子轉介給小兒神經科醫師或是到復健科去。

 

這樣,就解決家長的問題嗎? 有時可以,有時狀況持續,有時連我自己回答的都有點心虛。(不過,不是我不專業,因為這些概念原本就不包括在台灣兒科醫師的養成教育)

 

但這本書解答了我許多的問題(相見恨晚),我相信也能解答不少家長有關家裡那個發育正常但又會經常表現出行為或情緒小凸槌的孩子的疑問。

 

 

 

作者的自序寫得很有道理,推薦給大家!

 

寫這本書,和其他育兒書籍以及許多著重於孩子的感官,其中包括功能發展完全以及機能障礙兩方面的相關著作並不相違背,我們會列出各種選擇和考慮的重點,你會發現,我們其實是鼓勵你選用最適合自己家人的方式。

我們不僅和你談論你孩子的感覺系統,我們也鼓勵你探究你自己,每個人都有某種程度的感覺上的敏感,只是有的人多、有的人少罷了,當我們一旦有了小孩之後,通常會變得比以前更注意敏感或機能障礙問題,你可能開始注意那些會對你造成困擾的聲音,或是一些你已經逃避多年的味道,這時或許你才恍然明白自己總是遠離人群,自己並不喜歡家庭聚會(playdates)!不用擔心,我們這就來幫你和你的家人鋪上一條「感覺大道」吧!

 

arrow
arrow

    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